肉牛新品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原发表日期:2009-05-12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许尚忠;高雪;张英汉;周正奎;田璐
肉牛新品种选育 良种黄牛肉用新品系选育 在鲁西黄牛、秦川黄牛和南阳黄牛的候选基础群中,以生长速度、体型、抗逆性为指标,制定基础群多目标选择指数,将生长速度快、体型大、抗逆性好的鲁西黄牛、秦川黄牛和南阳黄牛的个体选择出来,组建相应的新品系;选育基础群采用开放式核心群选育法,培育良种肉牛新品系;以24月龄体重和眼肌面积两个指标制定综合育种值选择指数,参考产奶量,并结合生长速度、肉质、抗逆性等遗传标记进行辅助选择,利用动物模型BLUP法进行遗传评定,培育出优质、耐粗饲肉牛新品系。 引进良种、专门化肉用品种选育 以现有引进的国外肉牛品种个体组建基础群,以18月龄体重和大理石花纹两个指标制定综合育种值选择指数,采用开放式核心群选育法进行本品种选育,并结合生长速度、大理石花纹、嫩度等遗传标记进行辅助选择;使用动物模型BLUP法进行遗传评定;采用胚胎移植技术快速繁育优良个体,选育我国肉用牛新品种。 肉牛育种生产性能测定方法的研究及其标准化 超声波技术应用于大理石花纹和眼肌面积的测定,研究不同体尺性状、大理石花纹、眼肌面积与体重、屠宰率、净肉率之间的相关性,构建数学模型,以便研制科学合理、操作方便、准确性高的测定规程和性能记录系统,降低育种成本,由此制定出标准化肉牛育种生产性能测定体系。 良种肉牛繁育体系建设和肉牛联合遗传评估体系的建立 形成各品系核心育种群,统一遗传评估方法,加快联合育种体系建设,促进良种肉牛繁育体系建设;研究不同品种肉牛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参数估计方法以及肉牛标记辅助EPD估计方法,建立肉牛遗传改良联合数据库,形成肉牛多品种遗传评估体系。 肉牛分子育种技术创新体系研究 以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MOET育种方案及基因、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为主导,应用现代育种规划理论进行动态模型最优化育种方案筛选和公牛繁育体系的最优化研究,并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预测杂种优势。 杂种优势利用与优质高效肉牛杂交组合的筛选 应用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肉牛杂种优势模式,建立肉牛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平台,包括分子标记预测、数量遗传学、杂交育种和软件分析技术等;以培育的鲁西黄牛、秦川黄牛和南阳黄牛专门化肉用牛新品系为母本,利用引进的优质肉牛品种为父本,筛选出优质高效肉牛杂交组合进行商品肉牛生产。 肉牛健康养殖 优势肉牛产区的高效、抗逆肉牛杂交组合或配套系筛选 利用我国中原肉牛优势产区和东北肉牛优势产区现有的地方品种鲁西牛、草原红牛等和引进的国外良种肉牛品种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夏洛来牛等为基础群,利用常规育种技术和超声波活体测膘技术,结合分子生物技术,在中原、东北肉牛优势产区进行优质、抗逆性肉牛杂交组合或配套系的筛选。 功能性牛肉生产配套技术体系研究 研究不同日粮和专用饲料添加剂对肉牛瘤胃中共扼亚油酸合成代谢的调控规律以及对牛肉中共扼亚油酸含量的影响;研究建立富含共轭亚油酸功能型牛肉的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不同的肉牛杂交组合、日粮成分、饲料添加剂及饲养管理方式对牛肉胆固醇含量的影响;研究中草药添加剂等营养调控型添加剂对牛肉品质的影响;研制小牛肉的高档优质功能性牛肉专用生产配套技术。 肉牛胴体质量与产量评价体系研究 以我国中原肉牛优势产区和东北肉牛优势产区不同品种的肉牛胴体为实验对象,研究肉牛胴体质量与产量常规评测定指标体系与分级标准,以及关键评测定指标快捷精准评测定技术和分级标准,制定由活牛出栏评价体系、胴体质量评价体系和牛肉质量评价体系为主构成的肉牛胴体质量体系。 肉牛健康养殖技术体系研究 根据中原、东北肉牛带的气候地理特点和饲料资源状况,研制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肉牛绿色无公害专用饲料,研究粗饲料均衡供应技术、肉牛营养调控技术、营养成分监控技术和“清洁”饲养技术、肉牛良种高效扩繁技术、肉牛高效饲养技术、肉牛场疫病综合防控技术、药物残留控制技术和粪尿无害化综合处理与利用技术等组装,确立肉牛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肉牛业发展迅速,但无论是与肉牛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肉牛业进入新阶段的需求相比,肉牛的改良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良种化程度和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肉牛繁育体系不健全,肉牛种群少,种公牛后裔测定刚刚起步,育种进展缓慢,我国黄牛改良率不足15%,本地良种肉牛及外来改良牛之和仅占35%,与国外肉牛业生产所用的专门化品种杂交配套系有很大差距。 能繁母牛数量减少,牛源供应紧缺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加之受母牛养殖效益低、饲料价格高、奶价、牛肉市场价格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肉牛数量一度呈萎缩状态,牛存栏量有下滑趋势。肉牛养殖“杀青、杀母”现象突出,后备母牛不足,牛源供应紧缺,造成加工企业遭遇“牛荒”。 生产周期长,发展资金不足 国外15月龄~18月龄肥育去势公牛平均屠宰重为582千克,母牛产犊间隔不超过12个月;而我国出栏肉牛中18月龄的商品牛很少,6月龄的商品牛根本没有,一头肉牛从配种受孕到产犊需要9个半月,从犊牛到育肥牛出栏又需要18个月~20个月,生产一头肉牛需28个月~30 个月,加之肉牛养殖投资大,周期长,一个存栏20头牛的养殖户,仅购入架子牛就需7万~8万元,加上固定投资和饲料费至少需要投10万元。因此,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因素。 产业一体化发展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肉牛养殖产业链不完善,一体化程度低;养、加、销各环节连接不紧密;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利润分配不合理,带动性不强;相互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机制。目前所形成的龙头企业大多是初级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品牌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更少。 发展目标及措施 肉牛 采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BLUP遗传评估、遗传种质检测技术,对我国良鲁西黄牛、秦川黄牛、南阳黄牛和引进肉牛品种进行选育提高,保持其肉质好、大理石花纹好、抗逆性强的特点,突破我国黄牛生长速度慢、后躯欠丰满、泌乳量低的缺点,培育我国优质肉用牛新品系,提高肉牛自我制种、供种能力。 加大对母牛养殖扶持力度 建立能繁母牛养殖直补制度,采取政策性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规模化养殖母牛;扶持肉牛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区域内母牛养殖和肉牛饲养的基本平衡,避免牛因长途贩运而带来的应激反应和疫病风险。 加快良种化进程和技术推广 对使用优质冻精改良牛群给予补贴,加强肉牛品种培育和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积极推广肉牛自繁自养和直线育肥技术,鼓励饲养乳肉兼用型肉牛品种,进一步提高肉牛养殖效益。 快速提高养牛业生产科技水平 在积极开展养牛业科技自主创新研究的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教学单位为技术依托,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和产业化生产示范,加速形成我国养牛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培育现代高科技养牛企业,提升养牛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整体素质,改善乳肉及相关制品的安全与质量。 加强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 加大对规模化肉牛养殖,特别是母牛饲养的信贷扶持,创新信贷担保和抵押方式,放宽贷款额度和时限,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贷款贴息、贷款展期和免收罚息等优惠政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肉牛养殖,促进肉牛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 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以养殖户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肉牛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牛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养殖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扶持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使其在维护养殖户利益、为养殖户提供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