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宣花牛”培育成功 填补四川育牛品种的空白
原发表日期:2011-11-01
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日报讯(周本均 漆楚良 记者 庞莹 )10月25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牛马驼专业委员会组织权威专家,对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宣汉县畜牧食品局等单位共同申报的“蜀宣花牛”新品种进行现场审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蜀宣花牛”育种方案明确,技术路线科学,系谱资料齐全,育种档案完整,符合《畜禽新品种配套系审定和畜禽遗传资源鉴定办法》关于牛新品种审定标准,同意“蜀宣花牛”通过初审,并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批准。
“蜀宣花牛”培育成功,填补了四川无培育牛品种的空白,是中国畜牧史上的一项重大科技成果,这将促进四川乃至全国奶牛业、肉牛业的发展壮大。
记者了解到,“蜀宣花牛”是一个具有生长发育快、乳用性能好、肉用性能佳、抗逆性强、耐粗食、适宜中国南方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的自然气候及农区粗放饲养管理条件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主要性能指标优于中国北方育成的草原红牛、新疆褐牛和三河牛,其体型中等,整体结构匀称,头中等大小,体质结实,肌肉发达,行动灵活。
目前,“蜀宣花牛”总存栏3万余头,主要分布在宣汉县胡家、毛坝、大成等近30个乡镇,选育区基础牛群8970头。其中种公牛429头,建立起了由1300余头母牛和24头公牛组成的核心群。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沅介绍说,“蜀宣花牛”新品种的培育成功,标志着四川乃至南方地区养牛业发展呈现出新起点,是中国畜牧史上一项重大科技成果,对当前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推动四川乃至全国奶牛业、肉牛业的发展壮大,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宣汉县畜牧局负责人曾庆华说,“蜀宣花牛”促进了宣汉县奶源基地和优质肉牛基地建设与发展,探索建立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以乳、肉制品加工为龙头,农户种草养牛为基础,科技为动力的“企业加基地联农户”的路子,养牛业收入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名词解释
“蜀宣花牛”是以宣汉黄牛为母本,选用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为父本,在原来选育的基础上,从1978年开始,有计划地导入西门塔尔牛、荷斯坦牛进行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4个世代的选育提高三个阶段,历经30多年培育的乳肉兼用型牛,形成了含西门塔尔牛血缘81.2%、荷斯坦牛血缘12.5%、宣汉黄牛血缘6.25%的稳定群体。